真愛也要做愛:同人創作中的情色書寫

文/廖珮雯

tumblr_nqesbetNO41tqlpbdo3_1280

一直以來,同人文(fanfiction)裡最常被拿出來討論的就是文中大量的情色書寫。因為絕大多數的同人作家和讀者都是女性,同人文也常常被視為「女人的A片」。性愛場景在同人創作中大量頻繁出現是不可否認的事實,只要打開Archive of Our Own(AO3),隨意搜尋一部作品、某個角色或是配對,就會看到許多被標記為成人內容的同人文。[1]

繼續閱讀

殺必死的義務化:日本動漫中的色情多餘性與其消逝

文/陳長倫

1404122686-939307768

流傳於以日系為主的動漫愛好者之間的圈內術語之中,「殺必死」一詞當是屬於較為耳熟能響的一個,即便其意義、使用對象、時機等迄今為止依然在細節上有諸多紛見。由於篇幅考量以及焦點著重,本篇希望探討的主要面向,將限定「服務於(預設)男性異性戀觀眾的,帶有程度不等的情色指涉的女情或女體之想像式視覺再現」此一類殺必死,於近期所出現的變化。

繼續閱讀

偽娘色情:日本色情片中的變身、禁忌與分裂觀者

文/陳岡伯

1407379266833

日本色情片向來以題材多元著稱。從最「正常」的性愛到戀物(針對特定裝扮或物件如絲襪、泳裝、和服、高跟鞋等)、通姦與亂倫(兄妹、姊弟甚至母子或公公與媳婦)、虐戀、排泄物以及人獸交,日本A片可說是關照到了各式各樣最「變態」、「異常」的性慾面向。這些多變的題材其實代表著各式各樣的社會禁忌在色情的場域中被踰越(transgression),而在近年來的日本色情中,踰越的觸角已經慢慢延伸觸及到最根本的男/女性別界限。性別倒轉、男女互易其實廣泛地出現在日本流行文化中。

繼續閱讀

時尚愉虐:從魏斯伍德到瑪丹娜的後現代愉虐美學

文/施舜翔

katy-perry-and-madonna-by-steven-klein-for-v-magazine-89-summer-2014-3

1990年,流行樂天后瑪丹娜(Madonna)以一支驚世駭俗的音樂錄影帶〈辯護我的愛〉(“Justify My Love”),掀起美國社會一片性恐慌,遭到禁播。在這支充滿黑色電影(film noir)風格的音樂錄影帶中,瑪丹娜以旅行者的身分走入一間旅館,卻也意外走入一個禁忌情慾的地下世界。皮繩愉虐,變裝扮相,性別與情慾在這個地下世界中被徹底解構與排列組合。這支當初被禁播的音樂錄影帶卻也成為後來女性主義與文化研究學者最熱烈討論的一部瑪丹娜作品,究竟這支音樂錄影帶如何呼應了九〇年代風起雲湧的後現代/後結構女性主義(postmodern/ post-structuralist feminism)?

繼續閱讀

在神聖與世俗之間:巴代伊的情色理論

文/陳岡伯

8597994-3390465

賴守正教授在2012年譯注了巴代伊(Georges Bataille)的《情色論》(L’Érotisme),可說是首次將這位對傅柯(Michel Foucault)、德希達(Jacques Derrida)、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等理論大師有深遠影響的法國哲學家引介進台灣。[1] 在導讀中,賴教授指出,對巴代伊而言,「情色則代表著人類踰越奇先天存在侷限與後天人為禁忌、脫『俗』入『聖』、不斷探索生命各種可能、追求極致經驗的企圖」(13)。神聖與世俗以及擺盪在兩者之間的人性張力,承襲自包括涂爾幹(Émile Durkheim)和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的思想,乃是巴代伊理論的基礎。對他來說,宗教經驗與性經驗是密不可分的。

繼續閱讀

想像華人性:幻想、混種與身份建構

文/施舜翔

「流行文化學院」第二期專題為「想像華人性:幻想、混種與身份建構」(“Imagining Chineseness: Fantasy, Hybridity, and Identity Construction”)。大眾文化中的華人研究是近年文化研究的一大重心。著名華人研究學者史書美在《視覺與認同:跨太平洋華語語系表述.呈現》(Visuality and Identity: Sinophone Articulations across the Pacific)中,以視覺文化重探華人性的再現,指出視覺文化已成為跨國情境底下華人用以建構身份的重要媒介。因此,我們開始用電影,用音樂錄影帶,也用流行文化,想像華人性,建構華人性。

繼續閱讀

九〇年代的中性香港:《金枝玉葉》中的易裝政治與同性愛慾

文/吳惹內

tumblr_ma93outk6d1rpgxgqo1_1280

在1992年由徐克監製的電影《笑傲江湖II──東方不敗》中,赴港發展的林青霞出演東方不敗一角,在當時掀起了一陣跨性別易裝的中性形象風潮,許多跨性別的影視作品應運而生。同年,林青霞在她出演的五部電影中,就有四部出現男裝扮相。不過,這並非她第一次以男裝形象示人。1977年演出《金玉良緣紅樓夢》時,導演李翰祥原本屬意她演出林黛玉,由張艾嘉出演賈寶玉;但她極力爭取賈寶玉一角,最後成功出演了賈寶玉一角。她本人更曾在訪談中自陳:「從此,我幸福地成為一個男孩。」在九〇年代的香港,港片作為重要的文化輸出,對整個華語文化圈有深遠的影響。這讓林青霞的男裝扮相,成為許多影迷至今心中不可磨滅的經典。

繼續閱讀

香港(男)同志電影中的台灣想像:《春光乍洩》和《愈快樂愈墮落》中的「台灣」與另一個空間

文/陳穎

959562_13961533634G35

這篇文章寫在二〇一五年,香港「回歸」中國滿十八年的這一年。[1] 在這個時間點上回顧兩部九十年代末、產生自強烈時代背景的香港(男)同志電影,必然需要回答為什麼。為什麼是這個時間點?尤其兩部電影都處理香港人當年面對「回歸」這個未知數的複雜心情,事過境遷的十八年以後,當日的心情自然有所適應、調整和改變。不過,我認為正是因為已經有所適應、調整和改變,有了時間的距離,才更值得我們回顧昔日的作品──以一種預言應驗式的後設視角。

繼續閱讀

兩岸政治的浮空投影:台灣陸客經濟下的小鄧熱與再現政治

文/賴彥甫

7

鄧麗君堪稱當代華人世界巨星,可以說只要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鄧麗君的歌聲。生於台灣的她可以說是四、五、六、七年級生的共同回憶。她不僅是一位有多首暢銷金曲的流行天后,更是中華民國在台灣時期紅遍海內外的演藝傳說。從東北亞的日本、東亞的中國、香港,乃至東南亞的印尼、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遠至美國等地,都可以見到她對這些地方的流行音樂史所留下來的深深烙印。即便直到今天,若有機會到日本、中國,或東南亞地區的中國城裡,都不難在街頭巷弄間聽見鄧麗君的悠悠歌聲,足見在空間與時間兩個面向上這些有不同歷史與文化背景之社會對她的記憶與懷舊情感的綿延紮根。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