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普通邪惡:迪士尼反派與酷兒閱讀

文/陳穎

maxresdefault.jpg

二〇一四年,大衛托普(David Thorpe)以其執導的紀錄片《我Gay掰嗎?》(Do I Sound Gay?[1] 提出了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如片名所問,我的聲音聽起來像男同志嗎?第二個問題引申自第一個問題,假如我的聲音聽起來像男同志,聲音便不只有性別之分(例如男聲與女聲),更有性向之分;換言之,世界上有一種聲音叫「男同志聲音」(gay voice)。

繼續閱讀

附魔浪潮:《大法師》、《驅魔》與恐怖視覺倫理

文/黃涵榆

Ghost-In-Dark

本文以「視覺倫理」(visual ethics)作為視角,探討恐怖電影──特別是附魔(demonic possession)電影──裡的妖魔本質,關注的不僅是電影文本的詮釋,還包括我們如何以倫理觀點檢視恐怖影像糾葛的情感反應與認同問題。恐怖電影的觀眾(在意識層次上)自覺自己和(在意識層次之外)真正想看到什麼、真正看到或看不到什麼?他們如何回應恐怖影像?這些問題都牽涉視覺經驗、認同、認知與判斷,意謂著視覺倫理視角下的恐怖電影研究不會只停留在影像文本表面,特別是當恐怖電影裡的「恐怖」經常涉及對於瘋狂、疾病和苦難的再現與想像。

繼續閱讀

後現代酷兒歌德:《低俗怪談》的後設志異與酷異怪物

文/徐千惠

PENNY DREADFUL

2014年由Showtime電視網推出、美國劇作家羅根(John Logan)編寫監製的恐怖奇幻影集《低俗怪談》(Penny Dreadful,或譯《英國恐怖故事》)背景設定為十九世紀末的倫敦市,全劇散落各式各樣可辨識的文學典故與隱喻。劇名指涉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期英國普羅大眾於路邊攤販便能唾手可得的廉價小說,內容描寫各種血腥/犯罪/偵探/靈異情節,極盡神怪煽情之能事。單就命名本身來看,不難觀察出創作者刻意用《低俗怪談》與庶民拉近距離、跟高高在上的文學「正典」區隔開來的意圖。畢竟與此傳統一脈相承的志異(或譯歌德,gothic)和奇情小說(sensation novel)皆因其虛構的異色情節與空想式的娛樂性質,在英國文學史中長年受到邊緣化,普遍被賦予和寫實主義對立的位置,有時更直接被烙上不具美學價值、「非文學」作品之印記。更廣義一點地說,低俗、志異與奇情小說儘管各有獨立的發展時空和讀者群,最顯著的共通點便是三者對「恐怖」根源的探究與召喚情感的能力。

繼續閱讀

小孩必死:喪屍電影的「不兒童」酷兒策略

文/陳穎

nightofthelivingdead-1920x1080

有傳今年在韓國本國及至於世界各國締造票房神話的韓國喪屍電影《屍速列車》[1],原本所安排的是另一個結局。[2] 在這個傳說中的結局裡,不僅極惹觀眾憐愛的女孩秀安被賜死,就連既美麗又機智、即使懷孕也不影響其身手敏捷的孕婦成景也被賜死──一屍兩命。無論傳言是否屬實,可以肯定的是《屍速列車》並沒有採用這個結局。秀安和成景及其腹中塊肉是這輛從首爾開往釜山的高鐵列車上,唯二(或唯三)的生還者。結局裡,二人下了車,穿過隧道,在隧道出口處迎接她們的,卻是早已認定來者必是喪屍的舉著槍的軍人。正要扣下板機之際,軍人聽到隧道裡傳出二人哼唱童謠的歌聲,從而辨認來者是人,二人才不至於辛苦保命到最後一刻卻竟然枉死。

繼續閱讀

食人美學:人魔系列的恐怖美學觀

文/陳岡伯

hannibal-1

美國作家哈里斯(Thomas Harris)在其一系列作品包括《紅龍》(Red Dragon)、《沈默的羔羊》(The Silence of the Lambs)、《人魔》(Hannibal)以及《人魔崛起》(Hannibal Rising)中,創造出漢尼拔萊克特(Hannibal Lecter)這樣一個獨特的反派角色。而在三部改編電影上映之後,藉由安東尼霍普金斯(Anthony Hopkins)在大螢幕上對該角色的詮釋,驚世駭俗卻又充滿攝人魅力的「人魔」漢尼拔萊克特博士,成了當代流行文化中最深入人心,也最矛盾複雜的反派代表。在美國電影協會(American Film Institute)的百大反派角色排名中,霍普金斯飾演的萊克特博士名列第一。而在NBC製作的最新螢幕改編《雙面人魔》(Hannibal)電視劇中,由丹麥演員麥德斯麥克爾森(Mads Mikkelsen)飾演的萊克特博士以充滿視覺美感的高超廚藝料理人體各個部位,並與休丹西(Hugh Dancy)所飾演的FBI特別探員威爾葛蘭姆(Will Graham)之間有著幽微細緻的同性情慾,更是激起了廣泛的想像與討論,甚至衍生出許多的同人創作。

繼續閱讀

腐婆的力量:《想愛就愛 2.5》的TL耽美與腐婆凝視

文/鄭芳婷

maxresdefault (1)

這半年間,中國的影視工業吹起一陣BL炫風,其氣勢如虹,幾乎不顧一向保守傳統廣電局審查。從《琅琊榜》起始,梅長蘇、靖王及其他一票青春男子之間的曖昧情誼,直叫腐女生死相許。而後《上癮》更加肆無忌憚,顧海及白洛因明擺著愛火熊熊,讓網路劇的生態燒到前所未有的高峰。BL耽美文化來由已久,它雖非與同性情慾論述出自一系,卻在當代社會,不時與後者達成相當有趣的聯盟。簡莉穎的舞台音樂劇《新社員》即為一例。它非常成功地將同志社會議題與BL耽美文化交叉處理,使兩者相互幫襯,有效地將兩種性別次文化推入異性戀主流文化的視野中。那麼,如果將聚焦範圍再縮小,我們是否也得以類似方案,將性別次次文化推入同性戀主流文化的視野中呢?

繼續閱讀

膚淺政治:《康熙來了》的嬉鬧風格與不正確解放空間

文/連柏翰

13-111229101152J3

在長達十二年的播放後,台灣的綜藝談話電視節目《康熙來了》(以下簡稱《康熙》 )即將劃下句點。當主持人蔡康永與徐熙娣雙雙宣佈辭職之際,網路上出現許多哀鳴,但同時也有歡呼,顯見並不是所有人都欣賞《康熙》。事實上,第五十屆金鐘獎的評審早已對台灣電視綜藝節目發表高見:「品質低落、創意不足、娛樂不夠、知識沒有」,顯見對目前台灣綜藝節目的不滿,而蔡康永與徐熙娣在頒獎時藉此拿評審藍祖蔚開玩笑,二人也因此又被撻伐,論者認為就是兩人如此低俗的表現,反應出電視節目水準低落的事實。(陳金萬;林淑娟)

繼續閱讀

殺必死的義務化:日本動漫中的色情多餘性與其消逝

文/陳長倫

1404122686-939307768

流傳於以日系為主的動漫愛好者之間的圈內術語之中,「殺必死」一詞當是屬於較為耳熟能響的一個,即便其意義、使用對象、時機等迄今為止依然在細節上有諸多紛見。由於篇幅考量以及焦點著重,本篇希望探討的主要面向,將限定「服務於(預設)男性異性戀觀眾的,帶有程度不等的情色指涉的女情或女體之想像式視覺再現」此一類殺必死,於近期所出現的變化。

繼續閱讀

偽娘色情:日本色情片中的變身、禁忌與分裂觀者

文/陳岡伯

1407379266833

日本色情片向來以題材多元著稱。從最「正常」的性愛到戀物(針對特定裝扮或物件如絲襪、泳裝、和服、高跟鞋等)、通姦與亂倫(兄妹、姊弟甚至母子或公公與媳婦)、虐戀、排泄物以及人獸交,日本A片可說是關照到了各式各樣最「變態」、「異常」的性慾面向。這些多變的題材其實代表著各式各樣的社會禁忌在色情的場域中被踰越(transgression),而在近年來的日本色情中,踰越的觸角已經慢慢延伸觸及到最根本的男/女性別界限。性別倒轉、男女互易其實廣泛地出現在日本流行文化中。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