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施舜翔
「流行文化學院」第二期專題為「想像華人性:幻想、混種與身份建構」(“Imagining Chineseness: Fantasy, Hybridity, and Identity Construction”)。大眾文化中的華人研究是近年文化研究的一大重心。著名華人研究學者史書美在《視覺與認同:跨太平洋華語語系表述.呈現》(Visuality and Identity: Sinophone Articulations across the Pacific)中,以視覺文化重探華人性的再現,指出視覺文化已成為跨國情境底下華人用以建構身份的重要媒介。因此,我們開始用電影,用音樂錄影帶,也用流行文化,想像華人性,建構華人性。
在這一期中,我們要探索所謂「華人性」的兩個面向。既要討論何謂「華人」性,又要討論何謂華人「性」。在想像「華人」性的文化歷程中,我們不再只是單純看到華人如何在流行文化被再現,而是華人開始想像彼此、凝視彼此,在這樣的想像與凝視之中重塑主體,也在這樣的幻想與混種之中創造出華人主體的「另一個空間」。而在想像華人「性」的歷史皺摺中,我們則試圖探索流行文化中的華人性別/情慾如何反映特定文化歷史脈絡中的性別政治,又如何反過來重新形塑了華人的性別/情慾,構成華人性與流行文化之間互為主體的複雜關係。
「想像華人性」專題文章
這期收錄四篇專文。黃璿璋的〈和服中國:華語音樂錄影帶中的混種服飾與中國想像〉一文探討華語音樂錄影帶如何透過「和服」再現「中國性」,寫出「正統中國性」之外的另一個可能。從徐佳瑩、蕭亞軒、何耀珊到蔡依林的「和服中國」視覺再現,我們不只可以在「正統中國性」之外的混種時尚中找到鬆動文化統一性的潛在能量,更可以在「中國性」和「日本性」的混雜交揉中,發現衣飾中層層疊疊的歷史皺摺。
賴彥甫的〈兩岸政治的浮空投影:台灣陸客經濟下的小鄧熱與再現政治〉一文點出鄧麗君流行現象背後所暗藏的兩岸政治衝突與歷史流變。在2013年的「追夢──永遠的鄧麗君特展」中,鄧麗君的政治立場因為性別化形象被沖淡,卻在從「愛國藝人」到「軍中情人」的再現轉化中,更加反映出兩岸政治的矛盾、衝突與異質性,也證明了「鄧麗君現象」至今仍是一個持續受到區域歷史、政治與權力形塑的流動文化景觀。
陳穎的〈香港(男)同志電影中的台灣想像:《春光乍洩》和《愈快樂愈墮落》中的「台灣」與另一個空間〉一文透過王家衛的《春光乍洩》(1997)和關錦鵬的《愈快樂愈墮落》(1998)兩部「九七回歸」前後拍攝的作品,探討這兩部(男)同志電影中的後殖民香港酷兒空間(queer space)與其侷限性。《春光乍洩》中「失蹤的香港」,以及《愈快樂愈墮落》中叛逆的有限,卻在「想像台灣」的過程中尋找到「另一個空間」。在這邊,台灣是否真那麼解放並不是重點,重點在於香港透過想像台灣的過程中掙脫了後殖民酷兒空間的有限,也因此,陳穎認為:「想像台灣,其實也是想像香港。」
吳惹內的〈九〇年代的中性香港:《金枝玉葉》中的易裝政治與同性愛慾〉以香港經典電影《金枝玉葉》,探索易裝(cross-dressing)中的性別政治,以及《金枝玉葉》中暗藏的「酷兒閱讀」與同性愛慾潛能。不同於一般批評家認為《金枝玉葉》仍鞏固異性戀霸權,回歸主流異性戀敘事,吳惹內挖掘出兩部《金枝玉葉》中因易裝與演員的中性扮裝,所激發出的同性愛慾與情慾流動,而這樣暗藏在「異性戀電影」下的同性愛慾與慾望暗湧,則呼應到九〇年代香港性別政治的風起雲湧。
華人文化研究理論
本期專題引介亞美時尚研究。〈時尚華人:亞美時尚中的跨國主體與國族想像〉一文以頹琳韋恩圖(Thuy Linh Nguyen Tu)的《美麗世代:亞裔美籍人及時尚的文化經濟》(The Beautiful Generation: Asian Americans and the Cultural Economy of Fashion)一書,回應亞裔美籍時尚設計師崛起的現象,看看這些亞裔設計師如何在國族情感、時尚美學與文化經濟的多重建構之中,化為物質交換網絡裡的「跨國主體」(transnational subj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