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想外遇學:《包法利夫人》的後浪漫幻想與外遇政治學

文/施舜翔

MADAME BOVARY

美國小說家夏儂海兒(Shannon Hale)曾寫過一本有趣的小說。《奧斯汀莊園》(Austenland)說的是一個瘋狂迷戀達西先生的三十歲單身女子珍,一償夙願前往「奧斯汀莊園」,體驗珍奧斯汀時期生活的故事。奧斯汀莊園就如同迪士尼樂園,不是攝政時期英國的「重現」,而是攝政時期英國的「擬像」。不過,奧斯汀莊園真正高明的擬像,不在莊園,而在愛情。在奧斯汀莊園中,熟讀珍奧斯汀的珍,援引奧斯汀小說作為戀愛腳本,將眼前的英國紳士化為達西先生。到最後,珍不知道自己究竟是愛上了莊園裡的諾伯里先生,還是文本中的達西先生,或著──兩者根本無法區分?

繼續閱讀

酷兒的憂鬱:佛洛伊德與巴特勒的憂鬱認同論

文/陳穎

gender-trouble-cover

以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的多產來說,他對同性戀的著墨其實不算太多。佛氏對同性戀之成因的分析,主要見於1905年所出版的《性學三論》(Three Essays on the Theory of Sexuality,有時為Three Contributions to the Theory of Sex)第一章〈性變態〉(“The Sexual Aberrations”)[1],及1922年所發表的〈論嫉妒、妄想症及同性戀中若干神經症機制〉(“Some Neurotic Mechanisms in Jealousy, Paranoia, and Homosexuality”,“some”有時作“certain”)一文。至於女同性戀,可讀1920年所發表的〈女同性戀案例的心理成因〉(“The Psychogenesis of a Case of Homosexuality in a Woman”),是一名十八歲少女愛上較年長女性的臨床案例 [2];1935年的〈給美國母親的回信〉(“Letter to an American Mother”,有時作“A Letter from Freud (to a mother of a homosexual)”)則表露了佛氏不視同性戀為疾病(illness)、不支持更治的態度。

繼續閱讀

反愛情革命:吉普妮斯的現代愛情勞動論

文/施舜翔

51tWk5V1a-L

吉普妮斯(Laura Kipnis)2003年出版的《反對愛情》(Against Love: A Polemic),應該是單看書名最容易被誤解的一本著作。吉普妮斯不是反對愛情,而是反對愛情的體制化與典範化。吉普妮斯試圖解構的不是愛情,而是由愛情衍生而來的婚姻。那麼,對吉普妮斯而言,反抗愛情的政治行動是什麼?答案是外遇。

繼續閱讀

屍者化的想像歷史:《屍者的帝國》解說

文/伍軒宏

cTDmowM

2013年,在推理領域知識不足的情況下,我曾經為政治大學的「推理社」上過一次社課。那次的主題是:「華生醫生的勝利?」傳統的福爾摩斯與華生雙人搭檔中,當然是紳士偵探福爾摩斯為主,華生醫生扮演配合、答腔、打手的角色,儘管作者柯南道爾本人是醫生出身。不過,近年來的推理影像作品中,「華生類型」(非華生本人)專業形象的角色似乎有蓋過福爾摩斯傳統類型的趨勢,例如CSI系列的鑑識專家「葛瑞森」。這似乎代表著一種新的推理論述趨勢。在此「未經證實」的大趨勢之下,我很高興看到《屍者的帝國》中,尚未結識福爾摩斯(pre-Sherlock)的年輕華生醫生,已經獨當一面,已經有他自己的推理人生,已經是偵探、間諜,並參與帝國爭霸。

繼續閱讀

台灣流行學:俗文化、混種美學與娛樂政治

文/施舜翔

「流行文化學院」第四期專題為「台灣流行學:俗文化、混種美學與娛樂政治」(“Taiwanese Pop: Low Culture, Hybrid Aesthetics, and Entertainment Politics”)。2015年底,台灣經典綜藝節目《康熙來了》結束錄影。有人說這個長達十二年的節目是台灣流行娛樂的縮影。在全球化的脈絡之下,台灣流行文化如何生成?台灣流行文化又有何特殊主體性?在這期專題中,我們將從俗文化、混種美學與娛樂政治三個角度,重探台灣流行文化如何成為一個複雜流動的全球在地(glocal)文化場域。

繼續閱讀

台姊浪潮:謝金燕的台客文藝復興與男同志舞曲文化

文/賴彥甫

hsieh

現在一想到謝金燕,就想到她2013年夏天推出的〈姐姐〉。這首歌一放上YouTube便迅速紅遍大街小巷,引起民眾模仿唱跳熱潮,進而獲得商業上極大的成功。從此之後,謝金燕在公眾場合便常以「姐姐」的身分亮相。從2000年初開始以台客電音(或說台語電音)復出歌壇的謝金燕,歷經十幾年的耕耘,已在台灣的流行音樂界中佔有一席之地,並且被視為具台客精神的代表藝人,甚至被封為「台客精神教主」。

繼續閱讀

膚淺政治:《康熙來了》的嬉鬧風格與不正確解放空間

文/連柏翰

13-111229101152J3

在長達十二年的播放後,台灣的綜藝談話電視節目《康熙來了》(以下簡稱《康熙》 )即將劃下句點。當主持人蔡康永與徐熙娣雙雙宣佈辭職之際,網路上出現許多哀鳴,但同時也有歡呼,顯見並不是所有人都欣賞《康熙》。事實上,第五十屆金鐘獎的評審早已對台灣電視綜藝節目發表高見:「品質低落、創意不足、娛樂不夠、知識沒有」,顯見對目前台灣綜藝節目的不滿,而蔡康永與徐熙娣在頒獎時藉此拿評審藍祖蔚開玩笑,二人也因此又被撻伐,論者認為就是兩人如此低俗的表現,反應出電視節目水準低落的事實。(陳金萬;林淑娟)

繼續閱讀

色情嘉年華:快感、僭越與自我變身

文/施舜翔

「流行文化學院」第三期專題為「色情嘉年華:快感、僭越與自我變身」(“The Pornographic Carnival: Pleasure, Transgression, and Self-Refashioning”)。巴赫汀(Mikhail Bakhtin)曾在有名的嘉年華理論中,指出中世紀的嘉年華具有暫停世俗規範、解放身體愉悅的重要意義。在嘉年華中,那些原先神聖的全都變得世俗,那些原先高貴的全都變得低賤,那些原先屬於精神的再次回歸身體。因此,在嘉年華中,我們見證了詭奇身體(grotesque body)的誕生:那屬於低下身體與賤斥想像的一切。

繼續閱讀

譯者解禁之後:耽美同人文的情色翻譯

文/陳維琪

tumblr_muyecyZL5L1ru1k0po3_1280

翻譯常扮演引進新文類、新知識的工具,唯獨在情色這塊,似乎始終有些尷尬。八〇年代中期,台灣大量譯入激情場景詳盡露骨的羅曼史小說,但由於出版社與譯者干涉,譯本中的情慾描寫往往遭縮減與刪改。遲至九〇年代,金楓出版社嘗試譯介情色文學,出版《世界性文學名著大系》,最終依然遭新聞處查禁。時至今日,出版業逐漸開放,然而情色書寫大多需要「文學」二字加持,否則仍屈居邊陲位置。即使一般大眾小說已較不避諱性愛場面,卻多半只能輕描淡寫帶過,譯者也可能採取較委婉的譯法。[1]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