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流行學:俗文化、混種美學與娛樂政治

文/施舜翔

「流行文化學院」第四期專題為「台灣流行學:俗文化、混種美學與娛樂政治」(“Taiwanese Pop: Low Culture, Hybrid Aesthetics, and Entertainment Politics”)。2015年底,台灣經典綜藝節目《康熙來了》結束錄影。有人說這個長達十二年的節目是台灣流行娛樂的縮影。在全球化的脈絡之下,台灣流行文化如何生成?台灣流行文化又有何特殊主體性?在這期專題中,我們將從俗文化、混種美學與娛樂政治三個角度,重探台灣流行文化如何成為一個複雜流動的全球在地(glocal)文化場域。

 

「台灣流行學」專題文章

連柏翰以〈膚淺政治:《康熙來了》的嬉鬧風格與不正確解放空間〉一文,指出《康熙來了》的通俗價值。不同於蔡康永另一個節目《真情指數》所享有的文化正當性,《康熙來了》時常面對膚淺的批評。 《康熙來了》以嬉鬧的節目風格,大量挖掘私人小事、膚淺小事與負面八卦,並且開了許多堪稱「政治不正確」的玩笑。可是,《康熙來了》反而在這樣的膚淺嬉鬧與「不正確」之中,攪擾了既有固定的文化位階,鬆動了政治正確的正當規範性,跳脫了壓抑悲情的受害者政治,創造出文化主體幽默自嘲與曖昧游移的空間,帶來另一種解放的可能。

施舜翔在〈綜藝天后:小S的混種敢曝美學與男同志娛樂政治〉中,爬梳了敢曝美學的流變歷史,以此再探台灣綜藝圈天后小S在敢曝流變史中扮演的轉折位置,以及她與男同志之間互相依存的親密關係。小S以自己混種拼貼的敢曝美學,不只反映出敢曝美學在六〇年代以後被異性戀女人大量挪用並走入流行娛樂文化中的歷史轉向,更因為男同志對她的「陰性迷戀」與模仿文化,見證了敢曝美學「再同性戀化」的過程,使得敢曝美學在受到(廣義)異性戀女人的挪用之後,再次化為男同志的地下次文化。

賴彥甫的〈台姊浪潮:謝金燕的台客文藝復興與男同志舞曲文化〉一文,以台客文化代表人物謝金燕,重探千禧年以後崛起的台客文藝復興。「謝金燕」現象背後反映出台客文化陰性層面的流變,從「台妹」閃亮三姐妹到「台姊」謝金燕,謝金燕打造出更廣泛的「台客」認同,使得台客認同不再自我封閉而是流動開放。另外,謝金燕的敢曝表演與電音舞曲,也使得她意外成為男同志偶像,創造出男同志夜店中的電音舞曲文化。她充滿陽剛霸氣的陰柔特質也呼應了男同志的姐妹文化,使得「台姊」在原本異性戀陽性中心的台客文化中,開創出一個男同志與陰性主體也能夠活躍舞蹈的文化空間。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