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愛大明星:明星、粉絲與身份打造

文/施舜翔

「流行文化學院」第一期專題為「我愛大明星:明星、粉絲與身份打造」(“I Love Big Stars: Stardom, Fandom, and Identity Building”)。法國思想家莫杭(Edgar Morin)1957年的名著《大明星》(Les Stars),以及英國電影學者戴爾(Richard Dyer)在1979年出版的《明星》(Stars),可以說是開啓了明星研究的先河。隨著明星不停地被當代社會生產打造,明星研究也越來越豐富,逐漸成為一門不容忽視的顯學。誠如標題所示,我們都愛大明星,但是大明星為什麼可愛,可欲,可追求?作為粉絲,我們又如何透過對明星的投射、認同與迷戀,重塑我們的身份?這期專題就是要探索明星與我們之間的愛恨情仇與互生神話。

 

「我愛大明星」專題文章

本期共有四篇專文,一口氣拆解四位大明星背後的秘密。連柏翰的〈婊子王國:碧昂絲的鬥狠女性主義與異質粉絲社群〉從碧昂絲MTV音樂錄影帶大獎表演時,背後螢幕閃現「女性主義」因而引發一系列爭議與討論的事件作為起始點,探討碧昂絲身為黑人女歌手所代表的「鬥狠女性主義」(fierce feminism)。 連柏翰發現碧昂絲的「鬥狠女性主義」溢出了主流以生理性別作簡單二元劃分的女性主義,進而牽涉到複雜的女性主體內部異質性,以及異質的粉絲族群如何從碧昂絲身上汲取戰鬥能量進行反抗。

施舜翔的〈天后賽柏格:蔡依林的天后身份打造與男同志地下文化〉則透過「賽柏格」的概念,重探台灣流行天后蔡依林的混種表演美學。這篇文章交叉分析瑪丹娜與蔡依林的經典舞曲作品與演唱會表演,一方面探討蔡依林如何吸收瑪丹娜音樂元素積極打造自己天后身份,一方面則看兩位流行天后如何帶起「舞曲革命」,並且因此創造出男同志粉絲的地下舞蹈文化,發展出「天后」與「男同志」互為主體的共生關係。

吳惹內的〈旅行的意義:陳綺貞的旅人形象再現與認同建構策略〉以陳綺貞的成名曲〈旅行的意義〉展開討論,分析陳綺貞透過各種媒介再現所建構出的「旅人」形象,如何反映出當代社會「飛特族」對移動自由之渴望,以及粉絲們如何透過消費與認同,參與這場由陳綺貞所帶來的想像式旅行。

林政憲的〈時尚明星博物館:蒂妲史雲頓身體中的時尚明星與歷史檔案〉一文,雖然以知名電影明星蒂妲史雲頓作為討論中心,卻不是談史雲頓作為時尚偶像。相反的,這篇文章以「時尚博物館」的概念,分析史雲頓在三齣舞台表演中,如何透過自己的身體與衣服之間的各式互動,揭露人們與服裝之間的親密關係,展演表面服裝底下所暗藏的歷史皺摺,使原本「死去」的衣服復活,「缺席」的時尚重現

 

明星與粉絲理論

在這一期中,我們也介紹了一系列經典的明星研究與粉絲研究。〈大明星的誕生:莫杭的好萊塢明星神話理論〉 一文介紹莫杭的經典著作《大明星》,看莫杭如何在這本開山之作中,爬梳明星崛起的歷史流變,以及此流變背後所反映出的複雜社會意義。

〈女明星的神話:史黛西的好萊塢女粉絲認同理論〉一文帶大家認識女性主義電影學者史黛西(Jackie Stacey),看她如何透過女粉絲對四〇、五〇年代女明星的告白信件,挖掘出缺席已久的女性觀眾觀影位置,細膩解析女粉絲認同女明星的複雜策略。

〈茱蒂嘉蘭的秘密:戴爾的男同志粉絲與認同理論〉則透過戴爾的經典著作《天堂身體》(Heavenly Bodies),帶領大家解開美國傳奇影星茱蒂嘉蘭(Judy Garland)之所以成為早期男同志偶像背後的三大秘密。究竟茱蒂嘉蘭為什麼可以成為男同志偶像?

最後,〈粉絲的盜獵:《星艦迷航記》中的粉絲社群文化與同人創作〉則以知名學者詹金斯(Henry Jenkins)的理論,讓我們看到《星艦迷航記》(Star Trek)所興起的粉絲社群與女性/陰性同人文化,如何透過誤讀、改寫原作,來進行粉絲主體的顛覆與反抗。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