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尚華人:亞美時尚中的跨國主體與族裔想像

文/林政憲

81rvGGf3pvL._SL1500_

自九〇年代起,亞裔美籍時裝設計師如林能平(Philip Lim)、王大仁(Alexander Wang)以及吳季剛(Jason Wu)等逐漸在國際伸展台上嶄露頭角。他們獲得許多獎項,擔任頂尖品牌的創意總監,作品也刊登於《風尚》(Vogue)以及《哈潑》(Harper’s Bazaar)等時尚雜誌中。如此的成就和曝光量不僅讓這群設計師成為時尚新星,更在時尚圈掀起一波 「亞洲時髦」(Asian Chic)的風潮。就在亞洲成為時尚焦點時,大眾也開始質疑這群設計師的作品與他們族裔背景間的連結,因為在他們的作品中大多沒有蘊含亞洲文化的元素。這樣的批判或許過於本質主義將族裔詮釋為一個限於地理以及文化框架下的概念,但它點出了亞裔美籍設計師與族裔之間曖昧不明的關係。

頹琳韋恩圖(Thuy Linh Nguyen Tu)在《美麗世代:亞裔美籍人及時尚的文化經濟》(The Beautiful Generation: Asian Americans and the Cultural Economy of Fashion)中以〈滿腦都亞洲:跨國親密感與文化系譜〉(“Asian on My Mind: Transnational Intimacies and Cultural Genealogy”)一文針對亞裔美籍時裝設計師與族裔的曖昧加以闡述。雖然多數亞美設計師並無藉由作品展現文化元素,但這不代表歷史、文化、種族與國籍等對他們不具任何重要性。他們深知自己族裔的價值,但表現族裔文化的時機和方法也同時為不易解決的困擾。事實上亞美設計師的族裔價值不僅限於視覺層次,情感、美學與經濟等因素也深深影響著對族裔的認知及想像。在這個章節中,韋恩圖指出亞美設計師對於國族根源的離散想像體現在象徵領域,並藉由物質交換(material exchange)來啟動。

九〇年代「織品與衣物協定」(Agreement on Textiles and Clothing)的通過使得國際貿易更加活絡,亞洲國家開始興建設計學院及相關基礎建設,企圖將過去的世界工廠的角色轉變為嶄新的時裝伸展台。它們改變自身的形象以重新定位亞洲,而離散在外的亞美設計師也因此成為達成此目標的利器。例如在2005年南韓三星集團成立了「三星時尚設計基金」(Samsung Fashion Fund)來挖掘和贊助散佈在世界各地的韓裔設計師,受贊助的對象包括鄭杜里(Doo-Ri Chung)及蔡理查 (Richard Chai)。他們的設計因集團的經濟援助而更能在國際舞臺上曝光,而韓國的名聲也因此聲名遠播。這些機構透過物質上的支持將離散各地的設計師塑造成「國家主體」(national subject),並藉由他們的成就締造國族勝利。

除了南韓以外,中國集團也紛紛贊助王薇薇(Vera Wang)及蕭志美(Anna Sui) 等美籍華裔時裝設計師。中國時尚協會頒獎給王薇薇並讓她在上海的香格里拉飯店開設店面,而王薇薇在領獎時表示自己對中國的親密感以及認同。蕭志美也說每次回到中國都受到熱烈的歡迎,彷彿自己是搖滾巨星。這些亞美設計師對於自身族裔的回應構成一個充斥緬懷情感的「家」的論述,也顯露出「距離」是讓促成「亞洲時髦」的關鍵。然而在這國族想像下卻蘊含一個能將亞美設計師轉變為「跨國主體」 (transnational subject)的物質交換網絡。

亞美設計師的族裔帶他們進入了這交換網絡,而透過這交換的過程也讓他們瞭解自己國族主體的身分。「亞洲性」(Asianness)對這些設計師而言不只是一個可以利用或丟棄的標籤,更是一個讓他們的身分化為資源的實踐。亞洲是一個需要被珍惜及緬懷的家,它更是一個增長迅速的市場。這兩個「家」的面向在亞美時裝設計師的國族想像中密不可分。

 

引用文獻

Tu, Thuy Linh Nguyen. The Beautiful Generation: Asian Americans and the Cultural Economy of Fashion. Durham: Duke UP, 2011.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