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政憲
在《身穿夢想:時尚和現代性》(Adorned in Dreams: Fashion and Modernity)中,威爾森(Elizabeth Wilson)將參觀時尚博物館描述為活人走訪死亡世界的體驗。威爾森認為陳列在半透明玻璃櫃內的服飾和觀者構成一個詭異(uncanny)的對比;人們透過展示的衣物得知逝者過去身穿它時發生的故事及歷史。這是經由衣物發展出的一段讓生者和逝者有所接觸的觀看關係,而衣物在其中扮演的媒介角色更展現出其超越穿衣者的生命力。
知名電影明星蒂妲史雲頓(Tilda Swinton)和法國時尚博物館策展人奧立維埃賽拉德(Olivier Saillard)也發現衣著這股生命力並聯手合作將它在舞台上喚醒。在兩人2012至2014年的系列演出中,他們超越時尚博物館中衣物生命的詭異色彩,而將衣物予以詩化及活化。兩人對衣物的親密接觸展示出人們對於衣著的「衣」附性、揭露衣服設計過程中「衣」架子上的演變、以及辯證穿衣者對衣著的絕對「衣」戀。
時尚明星復活:《不可能的衣櫥》中的時尚身體與明星重現
展覽在時尚博物館內的服飾大多歷史悠久且價值不斐。為維持質感及設計上的裝飾細節,這些歷經歲月淬鍊的衣物只能陳列在靜態的人形模特上並放置於展示櫃中與觀者保持一定的距離。觀者僅能在設定距離內欣賞衣物,卻不能用手觸摸也無法穿上它。展覽中的服飾於是便與人們譜出一段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的「衣著親密感」 (sartorial intimacy)。
然而史雲頓和賽拉德在他們2012年《不可能的衣櫥》(The Impossible Wardrobe)表演中卻將那些寶貴的服飾們搬到舞台上撫弄,徹底打破博物館中人們與展示衣物之間的藩籬。經由賽拉德取得巴黎時尚博物館的授權,史雲頓得以在此表演中與五十七件經典設計師如狄奧(Christian Dior)和夏帕瑞莉(Elsa Schiaparelli)的作品親密互動。由於這些衣物本質十分脆弱,史雲頓無法用自己的骨架穿上它們予以展示,但她仍然利用她演員的肢體與這些衣物建構親密感。
她於演出中身穿白色棉布大衣,好似將自己塑造成一片「白板」(tabula rasa),讓衣物透過她的肢體重拾昔日光彩。史雲頓拿起一件曾經被拿破崙穿過的鑲金邊的軍裝外套,聞著領口處並仔細凝視著衣物上每個細節好似在其中尋找過去主人的影子。她也將一套聖羅蘭(Yves Saint Laurent)的連身裝緊緊地擁在懷中,讓衣服隨著她擺動進而營造出動感。史雲頓在舞台上充分運用自己的感官去品味衣物,每件作品皆引出她不同的面部情緒表達。在如此的肢體和表情傳達下,這些衣物似乎使先前曾寄宿在衣物內的明星復活。除此之外,史雲頓在《不可能的衣櫥》的服飾中搭建出的情感投射更是展演了人與衣物之間那親密的「衣」附性。
打褶與複寫:《永恆服飾》中的時尚與歷史檔案
時尚是一門以「表達」(expression)及「技藝」(craft)為核心的藝術。在談論衣物時,無論在伸展台上或是日常生活中,人們會討論衣物中所欲傳達的「言論」(statement)或是評論衣物在人體上塑造出的線條。換言之,時尚是歷經設計師巧手無數次在布料上反覆「打摺」(folding)及「再摺」(refolding)以書寫想法和雕塑一件衣裳「衣」架子下的產物。這樣的過程同時彰顯出時尚書寫/塑造的「多變特質」(mutable quality)。[1] 大眾看到的往往是一件衣物穿在人體上呈現出的整體效果,卻無法眼見形塑出服飾「衣」架子的演變。
在2013年,史雲頓和賽拉德再度攜手合作,以《永恆服飾》(Eternity Dress)向觀眾揭露設計服飾的細緻歷程。史雲頓此次同時扮演模特兒和裁縫師的角色,表演由賽拉德仔細測量史雲頓尺寸展開。兩人計畫量身訂做一套黑色長袖禮服,史雲頓由領口的設計開始。她將每種選擇丟在地面上,並同時用法文喊出每種領口的名稱。同時塞拉德則在旁開始為洋裝打底,添加口袋和翻領。看到這樣的舉動,史雲頓立刻拆掉賽拉德做完的裝飾表示她的嫌棄,這展現出設計過程中互相衝突的想法,也替表演增添了幾分幽默。
除此之外,兩人在臺上共同選取布料縫製出洋裝給史雲頓穿上的一幕,更構成了一幅「活人畫」(tableau viviant)。這幅畫不僅向眾人活靈活現地展示了衣物雕塑中的打造、修改及再造的過程,更讓《永恆服飾》的演出顯現「衣」架子在穿上人體前後之間那由「表達」及「技藝」迸發出的多變性和展演性。
缺席者的時尚風采:《衣帽間》中的衣物交換與時尚再現
威爾森認為時尚博物館中陳列的衣物使她有彷彿置身於死亡世界的詭異感,因為這些已不再著於人體上的服飾竟可透露出已逝者的過去。有趣的是這樣的詭異感卻成了史雲頓和賽拉德在2014年表演《衣帽間》(Cloakroom)的靈感。對賽拉德而言,置身於電影院或歌劇院的衣帽間也是一間博物館。然而在此次的表演中,這在舞台上的衣帽博物館卻不詭異,反而多了幾分親密。
此表演的觀眾眾星雲集,知名演員夏綠蒂蘭普琳(Charlotte Rampling)及名模史蒂娜坦娜特(Stella Tennant)紛紛交出了貼身大衣、帽子和圍巾幫助史雲頓和賽拉德於舞台上建造出衣帽間。這次的演出和《不可能的衣櫥》稍微類似,史雲頓都靠著自己的身體和感官與衣物親密互動。但是在此次的表演中與她互動的對象是來自觀眾的「新鮮」衣物,而台下的主人們則擁有機會見證衣物和表演者互動所激盪出的火花。史雲頓反覆拿起一件機車皮外套再讓它墜到桌上好幾次、仔細端詳在外套縫合處的一個洞、以及和一條愛馬仕(Hermés)圍巾說悄悄話等。這些互動都使這些穿著者「缺席」(absence)並放置在衣帽間的服飾和配件重現「風采」(presence)。
在表演的最後,史雲頓在每一件服飾或配件中用放入印有詩或是諺語的紙條,例如「穿上大衣時先穿左邊袖子是不吉祥的」,這樣的動作好似在每與每一件物品進行秘密的對話。《衣帽間》綜合了先前的兩次演出的精神,它再次展示了人們對於衣物的「衣」附性和審視了衣物的「衣」架子。此外它探究了衣物價值的構成,更在這樣的辯證中放大了在衣物親密性中人們的絕對「衣」戀。
史雲頓和賽拉德在《不可能的衣櫥》、《永恆服飾》及《衣帽間》的演出徹底翻轉了人之於衣著的重要性。曾被穿過的衣物不僅擁有超越穿衣者的生命力,更有能深深影響人們體態的塑形力以及打動性情的渲染力。
註釋
[1] 昆恩(Cynthia Kuhn)和卡爾森(Cindy Carlson)將時尚和文學的生產過程做類比並對其「多變特質」加以剖析。見《風格文本:文學中的衣飾與時尚》(Styling Texts: Dress and Fashion in Literature)。
引用文獻
Kuhn, Cynthia and Cindy Carlson. Styling Texts: Dress and Fashion in Literature. New York: Cambria Press, 2007.
Wilson, Elizabeth. Adorned in Dreams: Fashion and Modernity. London: I. B. Tauris,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