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明星的神話:史黛西的好萊塢女粉絲認同理論

文/施舜翔

41xZtxn4uhL._SY344_BO1,204,203,200_

女粉絲怎麼凝視並慾望女明星?史黛西(Jackie Stacey)在自己談女性觀影角度與女明星的經典著作《明星凝視:好萊塢電影與女性觀眾》(Star Gazing: Hollywood Cinema and Female Spectatorship)中,給了我們一個可能的答案。

《明星凝視》雖然在1994年出版,史黛西卻早在八〇年代便開始發展自己的陰性凝視理論,而《明星凝視》可以說是集史黛西早年理論於大成的代表作。[1] 透過《明星凝視》,史黛西試圖將真實的觀眾重新帶入女性觀影位置(female spectatorship)的討論中,補足當時女性主義電影批評普遍缺乏的民族誌(ethnography)視野。

史黛西首先爬梳了七〇、八〇年代女性主義電影批評的貢獻與缺失。七〇年代的電影批評受到莫薇(Laura Mulvey)1975年經典文章〈視覺愉悅與敘事電影〉(“Visual Pleasure and Narrative Cinema”)的影響,因此大多聚焦於男性觀眾的慾望主體與觀影位置。史黛西承認莫薇對電影批評的莫大貢獻,卻也如八〇年代以降一系列女性主義理論家一樣,對莫薇僅僅聚焦男性凝視而忽視女性觀眾提出批判。

但史黛西同時檢討了八〇年代的女性主義電影批評。若早年莫薇的缺失在於單一化觀看角度,八〇年代女性主義電影批評的侷限則在於聚焦理論上的女性觀影位置,忽略電影席次中女性觀眾的實際觀看經驗,造成了「文本觀眾」(textual spectator)與「經驗觀眾」(empirical spectator)之間的對立。[2] 為了補足早先女性觀影理論的不足,史黛西沿用漢德爾(Leo Handel)、泰勒(Helen Taylor)與戴爾(Richard Dyer)的研究方法,在《女性週報》(Woman’s Weekly)與《女性領域》(Woman’s Realm)中刊登廣告,邀請女性觀眾寫信給她,訴說她們對四〇、五〇年代知名女星的情感、崇拜與回憶,再從這些資料中整理出女性觀眾的觀看方式與文化實踐。[3]

一邊拓展八〇年代以降的女性觀影理論,一邊結合文化研究的觀眾分析,史黛西在《明星凝視》中發展出獨樹一格的「陰性著迷」(feminine fascinations)理論。史黛西發現,女性觀眾凝視女明星時會積極尋找自身與明星之間的「相似」與「差異」,一方面透過「相似」建立認同情感,另一方面卻又透過「差異」作為投注慾望的驅力。女明星的「魅力」(glamour)使得女性觀眾能夠暫時脫離日常生活的平庸與沈悶,以此作為幻想式的抵抗。而女性觀眾就在這個於相似與差異之間往返交錯的過程中,積極建構出嶄新的陰性身份。

史黛西更進一步區分了螢幕上的認同幻想(cinematic identificatory fantasy)與螢幕外的認同實踐(extra-cinematic identificatory practices)之間的差異。前者主要是觀影時產生的認同情感與幻想過程,例如專注(devotion)、愛慕(adoration)、崇拜(worship)、超脫(transcendence)、切望與啟發(aspiration and inspiration);後者指的則是電影以外的認同實踐,包括假裝(pretending)、尋找相似處(resembling)、模仿(imitating)與風格抄襲(copying)。[4] 史黛西發現,螢幕上的認同幻想大多奠基於女粉絲和女明星之間的差異,而螢幕外的認同實踐,則產生於女粉絲不斷跨越差異、渴望「成為」女明星的動力。史黛西在此駁斥了早先認為認同必然單一化身份的理論,指出女粉絲如何透過複雜的認同機制與文化實踐,積極地參與多元陰性身份的生產與建構。因此,認同也可能帶來差異的開放與身份的流動。

事實上,史黛西的陰性著迷理論也非常適合用來分析男同志對女明星的崇拜文化,畢竟她口中的迷戀是「陰性」而非「女性」的,超越了單純的生理性別認同。這方面,史黛西大量引用的戴爾,或許可以指出另一條研究方向。早在1986年,戴爾就在經典著作《天堂身體:電影明星與社會》(Heavenly Bodies: Film Stars and Society)中,透過男同志對茱蒂嘉蘭(Judy Garland)的崇拜與迷戀,建立起男同志對女明星的認同與觀看位置。雖然史黛西在《明星凝視》中強調觀看位置的歷史脈絡,以避免早先觀影理論預設的普世主體,但陰性著迷不僅僅存在於女粉絲與女明星之間,也存在於男同志與女明星之間,卻提醒了我們觀看與認同的位置永遠不會只有一種,也可能跨越身份界線。[5] 或許對不同慾望主體的觀看位置,以及特定歷史脈絡的深入分析,可以是史黛西之後,女性主義與酷兒觀影理論前往的方向。那當然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註釋

[1] 史黛西早在1987年便於《屏幕》(Screen)發表〈拼命尋找差異〉(“Desperately Seeking Difference”)一文。1991年,史黛西更在《明星:慾望工業》(Stardom: Industry of Desire)一書中發表廣受引用的章節〈陰性著迷:明星—觀眾之間的認同形式〉(“Feminine Fascinations: Forms of Identification in Star-Audience Relations”)。《明星凝視》是早先理論的深化。

[2] 史黛西在此檢討了不少八〇年代女性觀影理論,包括八〇年代初以一篇〈再思視覺愉悅與敘事電影〉(“Afterthoughts on Visual Pleasure and Narrative Cinema”)修正了自己早先理論的莫薇。莫薇雖然提出了女性觀看並認同男性英雄的可能,卻依舊仰賴古典精神分析理論;在此理論框架中,女性觀眾若要主動觀看,便要佔據陽性的觀看位置。而後,多恩(Mary Ann Doane)在〈電影與偽裝〉(“Film and the Masquerade”)中雖然開創了女人觀看女人的可能,但這樣的觀看之所以具有批判性,是因為女性觀眾與陰性圖像之間產生了美學距離。德勞倫緹斯(Teresa De Lauretis)進一步提出了「雙重認同」(double identification)理論,指出女性觀眾可能同時認同敘事主體與敘事圖像。史黛西認為,這些理論對女性觀看位置雖有貢獻,卻也受限於古典精神分析理論中的陽剛主動/陰性被動二元對立之中,並「陽剛化」了女性主動觀看的慾望。史黛西開創的「陰性著迷」理論則強調女性主動的觀看可以是「陰性」、甚至是具有同性情慾的。

[3] 至於為何特別聚焦於四〇、五〇年代,史黛西表示,除了自己特別喜歡這段期間的好萊塢電影之外,四〇、五〇年代也有獨特的歷史與文化意義。女性消費者在戰後英國崛起,隨之而來的美容與時尚商品文化,間接造就了史黛西在「陰性著迷」理論中所指出的女性觀眾認同幻想與模仿實踐;另一方面,四〇、五〇年代也是眾多女性主義理論家聚焦的年代,因為推動了女性主義電影批評發展的兩大文類黑色電影(film noirs)與通俗劇(melodrama)正好在此時崛起。

[4] 史黛西在1991年的專書章節中使用的分類詞彙略有不同,不過意思相近。關於螢幕上的認同幻想,史黛西使用的分類除了專注與崇拜以外,還有「渴望成為」(the desire to become)、「陰性力量的愉悅」(pleasure in feminine power)以及「認同與逃脫主義」(identification and escapism)。見〈陰性著迷:明星—觀眾之間的認同形式〉。

[5] 史黛西承認在自己收到的兩百三十八份問卷回應中共有十三份來自男性,也有不少女人論及自己對男明星的迷戀。不過,史黛西在《明星凝視》中意圖專注於四〇、五〇年代女粉絲與女明星之間的關係,因此最終剔除了這些不同的慾望位置與觀看可能。

 

引用文獻

De Lauretis, Teresa. Alice Doesn’t: Feminism, Semiotics, Cinema. Bloomington: Indiana UP, 1984.

Doane, Mary Ann. “Film and the Masquerade: Theorising the Female Spectator.” Screen 23. 3-4 (1982): 74-87.

Dyer, Richard. Heavenly Bodies: Film Stars and Society. Basingstoke: Macmillan, 1986.

Mulvey, Laura. “Afterthoughts on ‘Visual Pleasure and Narrative Cinema’ Inspired by King Vidor’s Duel in the Sun (1946).” Framework 15-16-17 (1981): 12-15.

______. “Visual Pleasure and Narrative Cinema.” Screen 16.3 (1975): 6-18.

Stacey, Jackie. “Desperately Seeking Difference.” Screen 28.1 (1987): 48-62.

______. “Feminine Fascinations: Forms of Identification in Star-Audience Relations.” Stardom: Industry of Desire. Ed. Christine Gledhill.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1. 141-63. 

______. Star Gazing: Hollywood Cinema and Female Spectatorship.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4.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