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廖珮雯
粉絲是時常被提及的群體,卻永遠是大眾認知中的他者。對粉絲的描繪始終停留在平面的刻板印象,那些演唱會上歇斯底里的少女們、孤僻的阿宅們,精神狀況不穩定、有暴力傾向的狂熱份子等等。亨利詹金斯(Henry Jenkins)的文章以《星艦迷航記》(Star Trek)的粉絲社群(fandom)為中心,介紹和分析社群內部的文化、對作品的詮釋,和社群交流下豐富的文字產出。[1]
粉絲社群的形成和交流與詹金斯定義下的粉絲身分認同息息相關,他認為單純的觀影和消極吸收節目內容是不足的,粉絲社群建立在參與文化(participatory culture)之上,強調粉絲之間的互動行為,包括對節目內容和社群文化的討論、各種分析批評和二次創作(fan writings),進而慢慢形成規模大小不一的社群。他們將個人對原作的想法轉換文字或影像作品,於是粉絲社群便漸漸脫離原著的限制,自己成為意義的生產者。
《星艦迷航記》在一九六六年首播後,就一直在大眾文化與科幻創作中佔有重要地位,許多影視作品都持續引用其劇情和角色,由J.J. 亞伯拉罕(J.J. Abrams)執導,二〇〇九年上映的新版電影系列,讓《星艦迷航記》的粉絲社群和二次創作又再次活躍起來。《星艦迷航記》在粉絲社群的歷史上也扮演了非常關鍵的角色,許多直到今天仍頻繁出現在同人文(fanfiction)中的梗(tropes)都是在八〇年代從《星艦迷航記》的粉絲社群中開始變普遍發展。現今二次創作中的大宗,主要描寫兩位原作設定為異性戀的男性角色發展出愛戀關係的耽美小說(slash fiction),也是隨著八〇年代的潮流興起。[2]
詹金斯在文中還介紹了三種當時在《星艦迷航記》社群中最受歡迎的同人文類。除了耽美類型,瑪麗蘇(Mary Sue)類型的同人文以自創的女性角色為中心,描述她和原作主要男性角色的交往過程,劇情手法和傳統羅曼史小說有許多相似之處。女角改寫類則在次要女性角色上著墨,賜予她成為故事中心、展開行動和證明自己能力的機會,同時描述角色在艦隊體系中所受到的歧視和不平待遇。這些創作雖然都有不同的結構和文字特色,但以女性/陰性的觀點來閱讀和刻意誤讀原著劇情和角色設定是他們的共同點。詹金斯引用將這些同人作家(fanfiction writers)定位為大眾文化中的不得已的「盜獵者」(poachers),強調她們刻意地「誤讀」原作,反抗、拒絕異性戀和父權中心將她們推向邊緣的暴力,轉而將原作素材化為己用。
較為可惜的是,詹金斯雖然意識到八〇年代後耽美小說從《星艦迷航記》社群中興起的現象,卻沒有將其與當時的時代背景做結合,提供更完整的分析,也因此在三個主要創作類型中,耽美文類的起源沒有得到真正解答,也是他著墨最少的部分。這篇一九八八年刊登的文章同時也見證了時代的變化,文中許多社群運作的形式,像是粉絲雜誌(fanzines)、依賴網路郵件進行交流等,都讓人意識到隨著溝通媒介的變化,粉絲社群在網路上的運作模式也不停變動著,被保留下來的,反而是不斷被重複利用的創作結構和那份想要扭轉原作、補足缺失和書寫創作的慾望。
註釋
[1] 由於這裡所指的幾乎都是舊版影集和電影系列,因此沿用舊譯。新版電影系列則翻為《星際爭霸戰》。
[2] 許多中文粉絲社群的用語皆來自日文漢字,中英文圈的社群文化、創作取向皆有出入,slash fiction並沒有完全相符的翻譯。這裡暫時用「耽美」這個通常專用於男性角色戀愛關係的詞代替,而八〇年代的slash fiction確實也幾乎都以男性角色為中心。
引用文獻
Jenkins, Henry. “Star Trek Rerun, Reread, Rewritten: Fan Writing as Textual Poaching.” Critical Studies in Mass Communication 5.2 (1988): 85-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