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伯格美學:性別、流行樂與後人類身體

文/施舜翔

「流行文化學院」第七期專題為「賽伯格美學:性別、流行樂與後人類身體」(“Towards a Cyborg Aesthetic: Gender, Popular Music, and the Posthuman Body”)。早在1985年,哈洛威(Donna Haraway)便以一篇〈賽伯格宣言〉(“A Cyborg Manifesto”)指出,賽伯格是我們的存有,也是我們的政治。賽伯格挑戰了完整主體的幻覺,也解構了原初身體的神話。賽伯格是混種的,分裂的,離散的,賽伯格卻也正好在這樣的情境中發展出一種反抗可能。這樣的政治不以本質身份建立認同,反而以分裂主體進行結盟。正是這樣的結盟,讓賽伯格不只是一種存有,更是一種政治。

賽伯格不只出現在哈洛威提及的科幻小說,也大量現身於流行文化。流行文化流動開放與混雜拼貼的特質,不只生產出緊貼當下脈絡的賽伯格美學,更在美學之中發展出可能的顛覆政治。本期專題試圖在當代流行音樂中尋找互為主體的賽伯格存有與在地重述的賽伯格政治,看看華語流行音樂與韓國流行音樂如何發展出各異其趣的「賽伯格」路徑,拆解身體、性別、乃至文化的原初想像與純粹神話?

 

「賽伯格美學」專題文章

黃璿璋在〈華語語系賽伯格:華語流行音樂與東方女孩的誕生〉一文中,結合「華語語系」(Sinophone)與「賽伯格」兩大概念,分析華語流行音樂的異質生產與混雜再現。過去華語語系研究大多聚焦於文學與電影文本,黃璿璋在此則以流行音樂出發,指出華語流行音樂本身即蘊含無法被單一「中國」想像抹除的混雜特質。透過華語流行音樂誕生的「東方女孩」,既是多重視覺/聽覺符號的文化建構,也是對「純粹文化」迷思的基進解構,更是「華語語系賽伯格」的流行體現。

徐常齡的〈韓流賽伯格:韓國流行音樂中的模組化幾何有機體〉一文則從韓國流行樂出發,挖掘韓流舞蹈技術打破身體疆界、創造賽伯格政治的基進潛能。徐常齡一方面爬梳舞蹈歷史,分析人類身體從「機械複製時代」到「數位再製年代」的脈絡流變,一方面挪用後人類理論,強調韓流舞蹈表演形式如何突顯人類身體的「增能輔助性」(prostheticity),使身體反覆重組為去中心、模組化的「幾何有機體」 。韓國流行音樂也在這樣的賽伯格式身體寓言中,瓦解了傳統人文主義的完整個體神話,發展出數位迴流時代的科技社群結盟。

 

賽伯格理論

承接流行音樂賽伯格討論,本期專題引介哈洛威深具影響力的賽伯格理論。〈物/獸/人/機:哈洛威的賽伯格宣言〉一文爬梳哈洛威經典文章的生產脈絡與核心概念。在〈賽伯格宣言〉中,哈洛威首先指出賽伯格打破的三種界線──人類與動物之間、生物與機器之間,以及物質與非物質之間。透過這樣的界線跨越,哈洛威不只勾勒出一個屬於資訊科技社會的未來景象,更發展出一種修正過去女性主義的新型政治。賽伯格政治不同於奠基於本質身份的單一認同,反而來自分裂主體之間的親近(affinity)與結盟(coalition),正是這樣的親近與結盟讓哈洛威在宣言中表示賽伯格是我們的存有,我們的政治。

發表留言